【交流方式 北京模块节】终极活动指南 Guide for Modular Commune Festival Beijing

续写传奇性能:Sennheiser MD 421 Kompakt 紧凑版全能麦克风评测

Alctron MP73EQV2 麦克风放大器 / 通道条评测:重现 Neve1073 的传奇声音

Ample Sound 发布「鼓-风雷」音源

便捷的无线音频体验:MIDIPLUS MS5 / MS6「TWS 真无线立体声监听音箱」

混音基础的问与答──台湾混音师张翊华专访

Noisy 添加于 2013-03-23 ·

分享到微信

共有 8 条评论

策划&采访人:NOISY
被采访人:张翊华
稿件整理:孙志贵

MIDIFAN数位杂志的读者群体是音乐制作人, 所以这次访谈的读者群体也是以音乐制作人群体为主。 藉此专访所得到的资讯很可能对音乐制作圈的部分新手来讲有着解惑之用, 避免他们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继上次采访大宇资讯资深电玩配乐制作人曾志豪之后, 这是MIDIFAN台湾数位音乐界名人访谈的第二站:

 

Noisy的话:

这次很荣幸能采访到在台湾从业二十余载的混音前辈张翊华老师,
他是台湾流行音乐界混制流行唱片的常胜将军,
还在江亦帆数位音乐兼任混音讲师,
对台湾流行乐坛有着卓越的贡献。
资深导演刘家昌这样称赞张翊华老师的混音作品:
「…在数位混音下,听过(的)最棒的作品」。

这次Noisy会就混音新手在工作时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
请张翊华老师来一一解析。

1’ 问:「咱们不妨先从混音的基础概念谈起吧。对张老师您来讲,一个混音师必须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

答:「其实,所谓专业技能,并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一般而言,音乐的基本型态、组织架构以及相关素养,已经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技术方面,乐器间的比重分配(Balance)、频率的响应(包括对EQ的认知,以及频率的分配…等等)、音量动态的控制(Dynamic)、声像(Panorama)、以及空间的层次(Dimension)…等等,都是缺一不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纸上谈兵,最终目标还是要回归到实作经验:多听一些成品、多练习、不断检讨求进步,这才是王道。」

2’ 问:「现在是一个数位混音的时代, 不知您对软体混音与硬体混音的差异性有何看法。」

答:「这是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变革时代…硬体混音仍保有一些传统的声音特性,以及类比讯号特有的一些优势。但是,不可讳言的是,硬体有寿命的问题…再加上线路、接口氧化等等,都会造成困扰。
或许有些软体仍未达到完美的境界,但是科技日新月异,遑论未来…就现在而言,本人纯靠软体混音的情况下,已经让许多制作人无法判定成品到底是硬体还是软体混音。」

3’ 问:「当我们混制一首专业流行歌曲时,是否有固定的先后混制顺序?比如节奏组乐器、鼓组、贝斯、弦乐组、旋律型乐器, 特别音序型态乐器…等等。」

答:「在这个部分,就没有一定了。一般而言,我们要先以音乐本身的精神来决定乐器的地位,找出哪些乐器是主要的灵魂,然后选定从它们先着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音乐风格是拉丁摇滚,我就会从打击乐器先下手。」

4’ 问:「请问,当使用EQ时,我们是要先挂EQ、还是先使用压缩?这样的先后顺序对音讯是否会有不同的影响?」

答:「两种方法都有支持者。支持先压缩后EQ者认为:压缩这个动作已经会影响频率,所以应该针对压缩过的频率来EQ音色;支持先EQ再压缩者认为:压缩的目的是动态控制,若是将EQ放在压缩之后,会破坏原先的动态。本人支持后者,先EQ,若是压缩之后音色又改变了,再将EQ作微调。」

5’ 问:「对于弦乐组乐器进行混制时,都有哪些必须注意的基本事项需要遵守?」

答:「弦乐要考虑弦乐团的配置,一般而言,分成Violin(小提琴),Viola(中提琴),Cello(大提琴)和Contrabass(低音提琴)。大家可以参考弦乐团的具体配置图,然后将弦乐做适度的声像、空间分配。」

6’ 问:「再请教一下:怎样才能让歌曲的主唱部份更为明显?我们都知道每个歌手的唱歌方式和发声位置都有所不同,是否能够藉由实际的混音来让主唱的特质发挥到满分呢?我们该如何调整或是加载何种VST来让主唱的声线加厚呢?」

答:「主唱,本来就是流行歌曲的主角,所以应该慎重处理。但是关键并不是在混音,而是在录音。录音出了问题,神仙都救不了。在混音部分,最重要的工具就是EQ了。如何将主唱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需要看混音者是否能找到正确的频率来修整。至于声线是否一定要加厚,那倒未必见得:我时常也会因为音乐的特性以及歌声录音的结果,砍掉一些扰人的厚度,或许会得到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7’ 问:「现在是数位化的时代,对于制作时间方面的要求越来越紧迫。请问老师,在这样的时间压迫下,通常情况下制作人混制一首歌曲大约耗时多久?」

答:「其实要以时间来考量,那么就失去了做音乐的乐趣与精髓了…但是由于预算上的考量,现在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就正常编制之下的音乐,大约5~6小时应该是一个正常的时间。本人的心得:如果一首歌混音评分达到80分需要五小时的话,那么达到90分可能时间要加倍,95分就再加倍……」

8’ 问:「当我们使用压缩器时,把压缩VST加载到总线、或是单轨、或是群组轨道上…哪一种效果最好?其中的差异性在哪?」

答:「针对单独的乐器,我们加到单轨上;群组乐器,可以尝试加在群组轨道上,这样比较能节省VST效能,如果效果不好,则再回到单轨处理;若就整体而言做压缩的话(譬如WAVE L2),则选择加在总输出(Master Output)上。」

9’ 问:「试问,如何才能让各项乐器的层次更为明显?」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能写上整本书都写不完。简单而言,就是对残响(Reverb)的运用,残响能虚拟出远近的感觉,然后由远近来营造出音乐画面的深度,层次自然可以分明。」

10’ 问:「我们常常会发现──在流行音乐中,对于吉他声部的混制,常常使用假双声道的手法…不知老师是否乐意和大家讲讲,怎样才能做出这种效果?」

答:「基本来说,以叠轨的方式进行。例如:复制同一轨吉他音轨,然后在第二轨吉他当中挂载残响(Reverb)或延迟(Delay)效果器来进行微小的更动…比如30毫秒的微小变化可以让单声道的吉他产生所谓的重叠效果,达到加厚的目的。」

11’ 问:「在混音制作中,我们是否要让监听总音量维持在恒定的大小?这样的作法是好还是坏?小编我也有看过有的混音师会将音量越混越大,不晓得其中存在哪些差异性。」

答:「监听音量的大小,完全视混音师的习惯来决定。一般而言,音量放大声,比较能对频率做判断;放小声,则能够细细体会整体的平衡度。所以我个人混音时,会不断地改变音量来做各种判断,总结是,以『大声不吵,小声又都听得见』为目标。至于您提及的『看过混音师会将音量越混越大』,我想,那是经验不足的混音师,耳朵越来越疲乏,所以越听越大声吧?」

12’ 问:「我们该如何来分辨声音的频段呢?请问老师是否有方法可供大家平日里自我训练所需?」

答:「练习。可以运用EQ的调整来对声音有所认知…以下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随意将EQ某个波段增加10dB,Q值放到最大(最窄),然后慢慢调整频率(Frequency),由低频缓缓调到高频,再由高频调回低频,用心去体会声音的差距,慢慢,对频率就会越来越清楚了。」

13’ 问:「我该如何分辨一首歌曲混音制作的好坏呢?」

答:「其实,好坏自在人心,是一种很主观的认定。但是我本人有一个最基本的三大判定原则:壹、低频到高频,是否分布均匀?贰、从左到右,整首歌是否有宽度?叁、从前方到远处,画面是否有深度、有层次?」

14’ 问:「一般我们都看过录音课程,而混音课程几乎没看过。如果我们是自学混音的话,请问老师有何建议?」

答:「自学混音,犹如瞎子摸象,很容易成为井底蛙。其实混音的教材非常多,网路平台并不难搜寻到。在寻找其他教材之前,不妨将这次咱们的访谈稿件多看几次,我想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15’ 问:「为什么现在的流行歌曲都很少有空间层次的感觉了?小编我已经很难听到80年代的那种特殊听觉感受了。」

答:「这正是令人痛心疾首之处!由于唱片工业的萧条、经费的不足,许多音乐的混音都将就可以速成了,很多录音师连最基本的残响都搞不清楚,就想抢着坐上混音台;再加上数位混音的出现,可能让一些混音的前辈无法适应,所以出现一些断层。但是,我近两年已经听到不少偶有的后进佳作,我想,这个现象应该会渐渐改善吧?」

16’ 问:「我们都知道『成为一名正统的混音师』所要经历的辛苦历程,不知张翊华老师是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您所经历过的辛苦路程?」

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千言万语,很难详述。总之,从老式的类比盘带、到大型的混音座(Console),然后转型接受数位化、甚至电脑化,最后VST外挂程式的不断衍生…若非凭着一股热诚的支撑、不断的接受新知识、以及不断的寻找答案和突破的话,相信我早就被时代的巨轮给辗平了。」

17’ 问:「对于年轻的混音师后辈们,请问老师有没有一些建议给他们?」

答:「本人也很想藉此鼓励有心的新生代:未来科技的变化会更加的快速与剧烈,唯有不断地吸取新知、不断的操作演练,才能有机会脱颖而出,甚至屹立不摇!」

18’ 问:「请问老师,作为一个专业混音师,是否应该要懂乐理、乐器、编曲、唱歌等知识?」

答:「当然,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的话,它们就能够在混音时帮上更多的忙,所以基本的素养还是要培养。但是术业有专攻,还是要从混音的专业知识多着手,比较能称职!」

19’ 问:「请问张老师,您觉得混音是理性工作还是感性工作?」

答:「就我个人的经验,混音与创作不同,它是个绝对理性的工作,而且是音乐完成之前的把关者、守门人,所以细心不犯错,是很重要的原则。」

20’ 问:「请问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培养自己的耳朵?如何分辨最正确的音频?」

答:「其实,听音乐、听声音,是要用『心』来听。以前听音乐是听爽的,以后听音乐,请用『心』来听。如何用『心』听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成功的作品当范本,重复地听,然后拆解其中的元素,分开来听。也就是说,每听一次,就只认真听某项乐器的频率,慢慢就会对频率有所认知了。」

Noisy:「最后,咱们在这里,对张翊华老师您在流行音乐混音界的极大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也感谢张老师为大家分享经验与方法,谢谢您今天的应访。」

张:「很荣幸能接受这次的访谈。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混音这门学问确实高深,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家都能轻易地从网路学习到许多相关的技巧。只要用心领悟、多多操作学习,相信未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不是不可能的!」

文章出处 http://www.midifan.com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共有 8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