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神曲为什么泛滥?都是你害的!
爱就像晴空万里,现在听到这首歌的你是什么感受?
抖音神曲怎么就无孔不入地钻到你的脑子里,绕梁三日,驱之不散了?
是因为你无时无地都能听到这些歌吗?未必见得。
应该是因为你已经被这些神曲“洗脑”了吧。
神曲为什么能够称“神”?为什么会被神曲“洗脑”?
因为接二连三,循环往复的「重复」。
有什么办法能抵御这种铺天盖地的袭击吗?
而这种重复对你大脑的攫取,无药可解。
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详解,都在下面的视频里了👇👇👇本期视频中趣味性内容与学术性内容交织,创意性内容与枯燥统计数据齐飞,慎入不看后悔!
“无聊的程序员
关于音乐的「重复」,一位程序员做了件无趣的事。
他统计了1958-2017年计15000首流行歌曲的重复性(歌曲数据来源于历年的Billboard Hot 100)。
对音乐的「重复」做数据统计与分析?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了。
同样的两首洗脑神曲,难道可以量化并比较它们的洗脑指数?
没错,真能。
程序员Colin Morris就能干出这事儿。
他收集了上述15000首流行歌曲的歌词,然后对歌词中重复出现的字符进行了统计,进而引入了一个能够代表这首歌重复性的参数——可压缩程度(compressibility)。
根据Lempel-Ziv压缩算法,Colin认为每首歌曲中重复字符数的字节与歌词总字符数字节的占比即为这首歌的可压缩程度(单位:%)。
以某首歌的歌词可压缩程度作为此首歌重复性的衡量指标。
给个公式的话,大概是:
按照这种方式,Colin计算了这15000首歌的可压缩程度(重复性),得到了一些有趣的数据。
比如:1958-2017年重复性最高的30首歌曲
也证实了,在这50年间,音乐的「重复」现象越来越明显,重复的歌曲也越来越多。
所谓的“神曲”越来越多,这一点被证实了。
那音乐中「重复」的增多,这一点是好是坏呢?
“作曲家的观点/谬论?
曾有作曲家撰文,满怀激愤地论述了“古典乐体裁中重复段运用之谬”。
他们都不会,音乐家凭什么行??
最后作曲家慷慨陈词,下定结论:
后世的心理学家用认知科学实力打了这位作曲家的脸。
“(心理)科学家的反击
首先,重复本身确实具有音乐性。
这就不得不提到话语-歌曲错觉现象。
心理学家Diana Deutsch发现了这种现象,并通过实验证明了:
一句话重复多次听起来就像是在唱歌。
其次,重复本身就能取悦人类的大脑。
这一点也被科学证实了。
心理学家Elizabeth Margulis通过实验证明,
相比完全没有重复的无调歌曲,有重复段的歌曲更令人愉悦,更有趣,更像是人类作曲家写的歌曲。
科学,用数据说话,凭实验打脸。
话说回来,既然重复段的存在让人类的大脑感到愉悦,那「重复」肯定就是好的咯?
话不能这么说。
科学无法绝对量化艺术。
而重复段的存在与否,多寡与否,也不能绝对决定音乐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性高低。
就像本视频的作者在结尾说的,如果重复造就的是像Formation,Lose Yourself to Dance, Beat It, 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这种伟大且洗脑的歌曲, 那么让洗脑神曲占据流行乐又有何不可呢?
THE END
关于音乐的重复性数据统计,详见Colin Morris的文章
“Are Pop Lyrics Getting More Repetitive?”
文章中包含大量有趣的数据,如各个年代重复性最高的歌曲,不同歌手的歌曲重复性数据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前往查看。
地址:https://pudding.cool/2017/05/song-repetition/
* 本文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数据统计者&文章作者Colin Morris及本期视频作者Estelle Caswell所有。
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